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截至8月2日17时许,2023年暑期档(6月1日-8月31日)总票房(含预售)已突破132亿元。目前,《消失的她》《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位列2023暑期档影片票房前三。
(资料图)
截至目前,大盘票房连续41天破亿元,刷新了中国影史大盘单日票房连续破亿元纪录。这也是继2019年以来,暑期档大盘重回百亿时代。同时今年暑期档诞生了诸多新纪录,2023年7月总票房报收87.17亿元,创造中国影史7月票房新纪录。
已破35亿元的《消失的她》创下暑期档的犯罪、悬疑类型票房纪录。《八角笼中》打破了《八佰》创下的2.34亿元“点映”票房成绩,成为中国影史“点映”总票房冠军。《长安三万里》也成为仅次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暑期档高票房动画。
今年暑假档,影片数量多、种类多,观众也多。观影人数明显增加,上座率增高,让冷清已久的电影院终于热闹起来,从业者信心倍增,“你今年看了几部电影”近期登上微博热搜榜。
更令人高兴的是,往年黄金档期中头部电影挤占其他影片生存空间的情况在这个暑期档有所改观,票房走势上一个较为明显的现象是,包括《封神第一部》《长安三万里》等多部影片在上映之初表现平平,而依靠后期的口碑发酵,实现了票房逆跌和稳步增长。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今年暑期档影片的大规模超前点映成风,以《八角笼中》为代表,《八角笼中》点映票房4.2亿元,占当时大盘的近10%,超千万人次提前观影,排片56.2万场。而不断延长的密钥,也让诸如《灌篮高手》《长空之王》《我爱你!》等影片继续活跃在暑期档的排片表里。
越来越大规模的超前点映
点映并不是一个新词,其目的是在正式上映前进行小规模限时限地的放映为影片预热造势。中国第一部面向普通观众点映的电影是1998年上映的《泰坦尼克号》。当时定于4月3日公映,但该片上映的一周前就开始了长达7天的点映活动,并在1998年3月25日-4月2日斩获了460万元的票房成绩,该点映票房纪录后来保持了十多年。
国产片方面,2002年张艺谋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英雄》就通过提前点映开始了自己的市场化大杀四方之路。
近年来,提前点映已经成为商业电影的标配,除了春节档这样的大档期,大部分对自身品质有信心的影片都会选择提前来一波点映,锁定第一批观众,并借以发酵口碑。通过提前点映,观众可以提前了解电影的质量和内容,从而更有可能在正式上映时选择观看电影,这有助于提高电影的观众口碑和票房收入。如果电影提前点映的反响不错,影院方面在正式上映时也会对排片有所倾斜,以吸引更多观众前来观看电影。
暑期档则更是点映操作的“高发月”,包括《我不是药神》《捉妖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在内的多部过往爆款暑期档影片在上映前都有点映操作,尤其是中小成本影片,点映则几乎是发酵口碑,形成宣发态势的必选方案。
今年点映的大赢家无疑是《八角笼中》。该片的首轮点映选择在端午档期(6月22日至24日),三天的点映票房收入6657万元,9万场的放映场次,却超过同档期11.4万场的《别叫我“赌神”》(2929万元票房),位列端午档第四。首轮点映后,电影口碑开始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媒体上发酵。不少观众表示影片质量超出预期,是现实主义佳作,王宝强导演处女作《大闹天竺》的负面影响已经基本消除,可以放心“食用”。发行方敏锐地捕捉到口碑的优异表现,随即增加6月29日-7月2日、7月3日-5日的两轮点映,无缝衔接7月6日正式公映。
值得一提的是,与大多数点映活动限定时间的操作不同,《八角笼中》在第三轮点映时,已经完全开放了时间限制,影院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场次,可以说与正式上映几乎无异。
虽然回过头来看,《八角笼中》的大胆点映为影片上映打下坚实基础,不过在外界看来,当时《八角笼中》的激进点映依然是有风险的,部分业内人士预期这样的做法会降低观众的观影预期,甚至透支总票房。影片在上映前的票房预测在7.15亿-10亿元,不过显然这种担心多余了,目前影片已突破20亿元大关。
不同的影片,有不同的点映策略。《长安三万里》仅在7月2日全国点映,并未拉长点映战线,不过全国342城联动点映的规模不小,一举收获超过2000万元票房。《封神第一部》开启了五天的全国点映,但限定在IMAX、CINITY等特效厅,主推影片的震撼视效,毕竟这部有史以来制作成本最高的中国电影,真金白银地在工业制作上精雕细琢,愿意第一批尝鲜的观众,想必是愿意为此买单的。
但从结果来看,这两部影片虽然在点映期间同样收获了好口碑,但点映的声势不足以影响上映之初的格局。《长安三万里》的首周末面对劲敌《八角笼中》,和热度尚高的《消失的她》,声量还是稍弱;而《封神第一部》面对群众基础广泛的开心麻花作品《超能一家人》也不占优。
但两部影片均在上映第二周的周末达到单日票房高点,《长安三万里》打通亲子教育板块,《封神第一部》大量“为爱发电”的“自来水”自发加入宣发大军为影片贡献各种话题,这两部影片都凭借过硬的质量成功破圈。
7月最后一个周末的热门影片《热烈》,在7月19日首映礼之后收获大量好评,随即开启了两轮六天的全国点映。从点映成绩来看,近一周时间收获的1.2亿元的票房甚至高于了7月21日正式上映的新片《芭比》,成绩也可谓相当亮眼。
大规模点映,无疑彰显出片方对影片的信心。从影片质量上来说,今年暑期档能够创下佳绩,得益于电影本身的“争气”。选择点映的影片中,《封神第一部》豆瓣评分7.8,《热烈》豆瓣评分7.4、《长安三万里》豆瓣评分8.2、《八角笼中》豆瓣评分7.5、《我爱你》豆瓣评分7.9、《茶啊二中》豆瓣评分7.8……正是一部部高水准的电影让观众重新找回了走进电影院的热情,也让行业逐渐恢复信心。
有业内人士分析,疫情之后,观众的观影习惯已经发生改变,相比于第一时间尝鲜的购票行为减少,观望口碑再决定是否购买成为普遍的趋势。因此,新片上映首周末的票房情况,不再决定该片的票房走势,口碑将成为更加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豆瓣评分仅4分的《超能一家人》在首周末斩获2亿元票房后,票房和排片就遭遇了断崖式下跌。
不断延期的密钥,丰富电影市场的新可能
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点映,除了口碑会扑街的,还有怕剧透的。暑期档冠军《消失的她》并未选择大规模点映,自端午档强势开画以来,凭借着强类型属性的市场刚需,紧扣社会议题和大众情绪的“聪明”一路开挂。
虽然没有提前与观众见面,但影片延长了上映的档期。7月14日,这部6月22日正式公映的作品宣布将延长密钥,上映至8月21日。一般而言,电影的公映周期是一个月,也就是数字电影放映所需要的密钥有效期通常为一个月。
从暑期档的大盘表现来看,今年多部影片实现了“长线放映”。除《消失的她》外,另一部端午档影片《我爱你!》也延期了密钥,至今仍在影院能够找到排片。同样在暑期档每日还保持一定量“进账”的还有五一档冠军《长空之王》,尽管排片和票房产出已经非常低,但不少城市的白天场依然会有该片的排映场次,从上座率看,仍不乏购票的观众。
密钥延期更久的,要数《灌篮高手》,该片自4月初以来,已经四次密钥延期,目前的上映截止时间将会延续到2023年8月19日,还不排除继续延期的可能。
一方面《灌篮高手》的题材,对于已经进入暑假的青少年来说,具有相当的契合度,另一方面,影片强大的粉丝基础,给这部电影套上了饭圈应援的操作。几乎每周,全国各地都有各式各样主题的“应援场”为影迷粉丝提供狂欢理由,大影厅的包场,让欢呼着看比赛成为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以上海为例,有网友整理了近期不同主题的应援场列表,纸片人的二次元文化也为电影院的娱乐场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以往只有口碑特别好的影片,或者受众较少但持续稳定的部分文艺片会选择将密钥延期,以求获得更长线的票房收益。近年来,密钥延期也越来越成为影片的选择,甚至多次延期也已经屡见不鲜。
去年的春节档冠军《长津湖之水门桥》密钥就曾四次延期,《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奇迹·笨小孩》《熊出没·重返地球》《狙击手》等影片上映后多次延长上映时间,将春节档的余热蔓延至清明档。去年的暑期档,6月24日上映的《人生大事》经过两次密钥延期,上映时间延长到了9月26日。《独行月球》的密钥也两次延期,直到10月29日,在中秋小长假和国庆黄金档依然保持了一定的战斗力。
和超前点映一样,能够让密钥延期的电影,显然同样来自观众的肯定。过去在疫情影响下,密钥延期对于电影市场来说是一种必要的补充。相比于往年的大盘,过去三年上映的电影数量大规模缩减,影院缺米下锅,延长高口碑电影的上映期限,对于片方、影院和观众都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当这些操作逐渐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影片一面超前点映,一面密钥延期,对于一部分宣发资源有限的影片来说则并不友好。一方面点映制作密钥拷贝和启动宣传都需要投入额外的宣发成本,另一方面,那些本不属于该档期的影片提前或延长放映,占用的是原本预定该档期上映电影的排片空间。
长期以来形成的电影档期,其实已经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则秩序,大概率是大档期上大片,小档期上中小成本影片,重要的电影提前宣布档期,其他影片再选择上映档期前,也会规避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比如防止和大片或同类型影片撞档。如果比较头部的影片选择类似正式上映的大规模点映,则势必会波及一些原本想要在非热门档期获得一定生存空间的中小体量电影,减少它们被看见和被选择的机会。比如原本定档6月30日的《透明侠侣》,就因为自己是一个“小透明”,在《八角笼中》《消失的她》的前后夹击下临时撤档了。
延续超前点映的热潮,定于8月11日上映的电影《孤注一掷》也将于8月5日起开启全国点映。目前该片点映的首日排片占比达21.5%,场次达3.5万场,首日预售已突破1500万,远超当时正值上映第二天的《巨齿鲨2》。
目前暑期档的前三名中,继《消失的她》宣布延期至8月21日后,《八角笼中》的密钥目前已延期至9月5日,《长安三万里》也已经宣布将延期上映至9月7日。
而八月的影院相比七月,大片更少,中小成本和现实主义题材的占比有所上升,除了改编自真实电话诈骗案件的《孤注一掷》外,还有关注女性家暴题材的《我经过风暴》,关注女性生育和自我重塑议题的《野蛮人入侵》,关注教育话题的《学爸》等影片,都将等待观众和市场的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