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上海首颗科普教育卫星——“闵行少年星”搭载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作为一颗由闵行区中小学生共同参与设计、研制、搭载、发射等航天系列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碳监测卫星,一年来,闵行青少年以这颗卫星为媒,收集卫星从太空中传输下来的数据,系统性开展测控模拟、测控演练、卫星应用等一系列航天科普活动。


(资料图片)

今天举行的“闵行少年星”发射一周年回顾展示活动上传来好消息,自2022年8月4号发射后,“闵行少年星”已在轨道正常运行了5775圈,工作状态良好,数据通信一切正常。不仅如此,结合“闵行少年星”的升空,截至今年7月,闵行区教育局已在区内征集到了171个相关课题,广大闵行学子开展了系列课题研究活动,并努力培育出了21个区级重点课题。

闵行中学学生韩佳琪和同伴研究的课题是《通过卫星观察冰川面积及海平面反映气候变化》。“之前去动物园看到了可爱的北极熊,但我了解到它们的数量正在下降。回家查阅了资料后我发现,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使冰川大量融化,使北极熊难以觅食。由此我了解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以及对于冰川和海平面的影响。我通过利用三期卫星遥感数据对比发现,30年间冰川分布面积减少了万平方公里,而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加速上升趋势,并初步得出冰川面积退缩和海平面上升与气候特征关系密切的结论。”韩佳琪说,接下来她们还将运用卫星进行持续的观察记录,获得气候变化规律,从来预见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

闵行区七宝鑫都实验中学学生梁宝文清楚地记得,卫星发射后,学校就带着他们一起“追星”,不仅参与了卫星“巡天”“探地”方案设计等7个活动,学校还在后期申报了闵行少年星实践基地,专门成立了学生科学研究院,邀请航空航天以及其它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做讲座,结合学校丰富的科普科创课程,为大家一下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活动现场,现场嘉宾和同学们共同领略了卫星传回的最新地面影像资料。在航天八院的支持下,闵行区研制了“闵行少年星”轨道运行模拟学习装置,不断培养闵行学子们探索航天的兴趣。闵行少年星通过“高光谱相机”遥感数据获得地面的影像资料,来监测地面的碳排放,参与低碳行动。

一年来,少年星在太空不断赋能,提升闵行学子们探索航天的兴趣、研究课题与创新实践的能力。同学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探索结合卫星遥感技术、数据分析、模型预测等方法,结合现有的卫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进行气候变化的监测和课题研究。

在不少教育界人士看来,“闵行少年星”的发射搭载着闵行学子航天创造的热情,是一场面向未来的天地一体化应用场景创新尝试。“闵行少年星”又被称为“零碳小先锋”,它带着闵行青少年一起探索地球的特定点位、气候变化以及碳排放的相关数据,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们的科学视野,培养青少年以兴趣为导向的主动学习,短短一年来,已立体呈现出“天上有星、地面有站、进校有课、老师有资源、学生有课题”的航天科普创新教育新格局。

未来,闵行区教育局将继续做好“闵行少年星”的科研助力和科普推进工作,不断以创新活动为载体,帮助青少年启迪科学思维、培育创新精神,努力培养更多“科创新一代”,让“航天精神”能够薪火为继,代代相传。

作者:王星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闵行区教育局提供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